会员中心 | 我的收藏夹 | 网上商城
订购热线: 400-6000-668
  首 页 繁体    English
  快速搜索
会员登录
Email:
密码:
  
珍珠品种
海水珍珠
淡水珍珠
大溪地黑珍珠
南洋白、金珠
珍珠首饰
项 链
手 链
戒 指
耳 环
吊 坠
其 他
珍珠半成品
裸 珠
串 链
扣子及配件
K金系列
925银系列
其 他
热销产品
客服中心
服务内容
品质保证
鉴定证书
包装贺卡
珍珠顾问
帮助中心
首页 > 珍珠文化 > 正文内容

二、世界珍珠简史

二、世界珍珠简史
◎世界珍珠历史
◎世界珍珠之父
◎珍珠养殖史
◎中国珍珠之父
◎珍珠与财富
◎珍珠与佛教

 

世界珍珠的历史

        自古以来,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翡翠与珍珠,一直被誉为珠宝界中的“五皇一后”,受到人们的偏爱。珍珠也的确像个仪态万端的贵妇,以其高贵的身份、华丽的容颜、典雅的仪态、纯洁的品性,悄无声息地满足着人类的爱美之心。
 
        据地质学家考证,距今2亿年之前的三叠纪时代已有大量贝类开始繁衍。有了贝类,才可能孕育出珍珠。

        珍珠也是人类最早利用的珠宝之一。至于人类是何时何地最先发现并利用珍珠的,我们已无从考究。我们所能知道的是,自从被发现的那一刻起,人类就对它的天生丽质爱不释手,不但将其视为天赐之物,奉若神明,而且将其视作财富与华贵的象征。偏爱珍珠,是世界上不同肤色的人们不约而同的选择。
 
        世界上不同种族的采珠史与他们的文化同样悠久。追溯起来,天然珍珠的采撷史至少已达数千年之久。
 
        根据记载,印度洋上的马尔代夫、印度南部沿海、斯里兰卡西部的马纳尔湾、孟加拉湾、埃及沿海(红海),特别是波斯湾(包括阿拉伯酋长国沿海、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及沙特阿拉伯沿海),都曾是世界上久负盛名的天然珍珠产地。
 
        波斯湾等地的采珠史至少有四千年之久。《圣经》的“创世纪”记载:从伊甸园里流出的比逊河里,到处都是“珍珠和玛瑙”。
 
        埃及人、波斯人及印度人都对珍珠有着浓厚的兴趣。古罗马人也对珍珠情有独钟,他们往往通过各种途径从波斯湾地区购回珍珠。由于珍珠难得,价值昂贵,佩戴珍珠便成为古罗马权贵身份的象征。
 
        早在公元前数百年,古埃及的贵族就盛行珍珠装饰,埃及历代女王都以拥有珍珠为莫大的荣耀。
 
        印度人对珍珠的喜好更是数千年之前的事。印度南部的印度洋浅海水域是优质珍珠的原产地,印度人早在四千年之前就已知道珍珠的华贵,无论是佛学经典上还是古印度的文化典籍上,有关珍珠的记载比比皆是。古印度的《法华经》、《阿弥陀经》就记载说,珍珠是“佛家七宝”之一。今天,虽然古印度珍珠已大多难以寻觅,但我们仍能从一些遗留痕迹中找出它们的昔日荣耀来。在印度的巴罗达市,至今仍珍藏着一条珍珠饰带,上面镶缀着100排珍珠,可以说价值连城。

        西欧人喜好珍珠则是公元之后的事。据说,西班牙一位冒险家在东游印度归来之后,不无感慨地写道:“每一间茅舍里都能发现宝石,庙宇则是用珍珠装饰起来的。”“珍珠之多,即使有九百个人和三百匹马,也无法将它们全部拿走。”
 
        而西欧珍珠时代的到来则在十五世纪之后。1530年之后,欧洲许多国家开始珍珠立法,规定人们必须按照社会地位及身份等级佩戴珍珠。于是,珍珠开始像其他贵重的宝石一样,成为贵族男女炫耀财富与地位的标识。
 
        在欧洲的历史上曾经有一个时期被称为珍珠时代”。十字军东征,欧洲人从东方带回来了大量的珍珠,而开始了珍珠在欧洲的热潮,随后数世纪都被贵族、武士等作为个人饰物。后来,珍珠更变为皇室专有的宝物。1530年以后,欧洲许多国家开始为珍珠立法,规定人们必须按社会地位和身份登记佩带珍珠。1612年,英国王室立法详细规定:除王室外,一般贵族、专家、学者、博士及其夫人不得佩带珍珠。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一世也非常喜爱珍珠,她的衣着和头饰都常有珍珠佩衬,上行下效,皇室成员、贵妇等上流社会人士莫不用珍珠作为装饰品以炫耀自己,以致于当时珍珠价格暴涨。历史发展到今天,珍珠更是愈发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惜。
 
        可以说在17世纪以前,珍珠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那是珍珠最光辉的岁月。
 
世界珍珠之父

        MIKIMOTO 御木本幸吉 一个无法与珍珠分离的名字
        说到珍珠,有一个人的名字无法与其分离,那就是被世人誉为“珍珠之王”的日本珍珠养殖家御木本幸吉先生。据说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他无法发明的东西是钻石和珍珠,以此来夸赞御木本幸吉先生的成就。他不只是位发明家,也是位令人敬佩的企业家。“只有坚持生产最高品质的养珠,日本养珠才会有希望!”这是御木本幸吉先生的远见,也是他获得“珍珠之王”美誉的因素之一。
        
        1858年,御木本幸吉生于日本三重县,23岁时开始从事与水产、海产有关的工作。1880年开始,御木本幸吉先生采用中国古老养珠法开始人工育珠的艰苦探索。1888年,他在志摩半岛的一个小海口开设了第一个珍珠养殖场,开始了人工养殖珍珠的探索。凭着坚强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1908年,他终于养殖出正圆的珍珠,并取得专利权。1920年,日本天皇御赠其一支手杖,于是御木本幸吉先生开始闻名世界,珍珠界也尊称他为“珍珠之王”。

        MIKIMOTO 御木本幸吉的故事
        1858年1月25日,御木本幸吉在日本三重县的志摩半岛出生。他家里世世代代经营着一个小面摊,父亲也曾经希望他能继承这份祖业。不过,御木本23岁的时候,对当地的水产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志摩岛沿海地区出产天然珍珠,售价极高。为了获得珍珠,居民们在海下滥采滥捕,使得当地蚌的数量越来越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御木本一方面呼吁保护蚌类,一方面幻想能够用人工的方法培育珍珠。
 
        当时,已经有日本的海洋生物学家发现,珍珠形成的原因是外来异物进入了蚌体。1888年,御木本在志摩半岛的一个小海湾建起自己的首家珠蚌养殖场。他以超过常人的商业眼光,开始尝试人工培育珍珠。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1893年7月,御木本终于在自己养的蚌中发现了世界上第一颗人工培育的珍珠。虽然这只是一颗半珠,外貌形状不佳,但御木本还是凭此申请了日本的人工养珠专利。直到1905年,御木本才在他养殖的蚌里找到几颗浑圆的、光泽极佳的珍珠,证明他的养殖法完全获得了成功。
 
        20世纪初叶,日本在首饰制造方面还很不发达,市面上几乎看不到像样的日本造首饰。为发展自己的首饰业,御木本不惜花重金派遣人员到欧洲,学习首饰的设计技巧和制作方法。1907年,他开设了全日本第一家“首饰工作坊”,正式进入珠宝首饰行业。到1911年的时候,御木本在海外的第一家分店已经在伦敦开张,随后世界多个大城市都有了“御木本”珠宝店的影子。
由于成就突出,1924年,御木本被日本皇室指定为御用珠宝首饰供应商。此后,日本皇室举办婚礼,御木本首饰是必备的礼品。连远在欧洲的英国皇室,其后冠及饰品上的珍珠也是由御木本提供。多年来,御木本创造的人工培育珍珠方法历代传承,其首饰始终保持着对经典品质的追求,典雅完美,工艺精良,各国许多社会名流因此成为御木本珠宝首饰忠实的拥戴者。2002年开始,御木本有幸成为环球小姐的官方珠宝赞助商,每年环球小姐所佩戴的后冠,都是由御木本打造。
 
        御木本幸吉1954年去世,享年96岁。他过世后,日本政府为他追颁了日本一等荣誉奖章,日本媒体也尊他为“珍珠王”。如今,御木本由家族第四代传人御木本丰彦掌管业务,御木本珠宝在世界各地已经开设了100多家分店,包括在中国上海开设的分店。

        中国人可以说是培殖养珠的祖先。历史记载公元几千年前,中国人已经懂得用雕刻了的佛像放在软体动物体内,让它将佛像铺满漂亮的珍珠层,成功地做出半圆珠的培殖。18世纪瑞典天然学家Carolus Linnaeus将刺激物插入欧洲胎贝内令它产珠。养珠培殖方法在20世纪初期日本珍珠王御木本带领之下,才渐臻佳境。御木本在养珠业的功劳,永远不会被人遗忘。

        御木本1858年1月25日出生,父亲是一贫穷的麦店东主。它的父亲在他12岁那年逝世,他便承担长子的责任,继续经营麦店的生意。他在20岁时对生产珍珠的软体动物产生莫大的兴趣,常与渔民交往,收集资料。经过10年的思索、推测和考验,他于1888年参加了一个国际渔业展览会,遇上Narayoshi Yanagi。Yanagi对产珠软体动物非常有研究,还给御木本很多资料。那年也是御木本与一位年青女士Ume结婚的大日子。他返回Shima便开始他的梦想----在几个小岛上,包括现在的珍珠港成立一个养珠农场。最初出产的只是劣质的半圆珠。

        1890年,东京大学的Dr.Keikichi Mizukuri教授教导御木本很重要的培殖养珠知识。御木本回家后,与他的太太将全部积蓄花在养珠场的研究上,他们劳心劳力地尝试多年,早晚不倦地工作,都没有成果,邻居都认为他们两夫妇疯了。他们尝试用铅、木、玻璃、沙等等插入蚝的体内,但每次都失败。1892年,一次严重的红潮将他们养殖的Akoya蚝全部杀掉。1893年11月11日,是他们最兴奋的日子,因为他太太发现一颗漂亮的半圆养珠在他插入的蚝体中形成。御木本立刻申请注册专利权。1896年,他终于拿到培殖半圆珠的专利权,便将珠场移去Tatokujima岛。不幸地,他的太太突然去世,他不但没有因伤心而气妥,反而更努力地研究培殖圆形养珠的方法。在同一时间,另外两个人也在这方面作出研究:Tatsuhei Mise是一位木匠,Tokichi Nishikawa是一位动物学家,在日本渔业局做渔业技工。1904年,Mise成功地培殖出一颗圆形珍珠,他在1907年申请专利权,但被拒绝,原因是御木本已经得到半圆养珠培殖的专利。同年10月,Nishikawa申请圆珠培殖方法的专利,9年后被批准,但那时他已去世7年了!虽然Nishikawa的申请比Mise迟了几个月,但Mise的专利被审定为侵越Nishikawa的。御木本是Nishikawa的继父,但与他不和,Nishikawa死后,御木本与他的儿子安排,采用他发明的圆形珍珠培殖方法,继续发扬养珠行业。

        在19世纪,当圆形养珠面世时,人们认为它是假的东西,只是一种模仿品。1921年,在巴黎及伦敦都有诉讼,意图防止御木本再出售他的养珠。御木本反而控告售模仿珠的人用"养珠"这个名称去出售他们的假珠子,最后御木本得胜。他花了颇多时间到各地传播关于养珠的知识和资料,纠正人们对对养珠的歧视与误解。养珠业有今日的地位,他功不可没。
御木本于1954年去世,享年96。据称他的长寿秘诀是每天都吃一颗珍珠,信不信由你!
 
珍珠养殖史

        中国的北珠在明末清初已“种断根绝”,南珠在1695年自然资源已近枯竭。18世纪后期印度和斯里兰卡珠场的产珠牡蛎资源也已枯竭。另据记载在1800年末期天然珍珠产量骤降,价格节节高升,几乎比美国最优品质的钻石价格还贵。这段世界珍珠的“黑暗时代”一直延续到1888年日本养珠之父御木本幸吉氏建立世界第一座珍珠养殖场,才让珍珠商人和爱珠之人松了一口气,开创了人类养殖珍珠开发的新的历史阶段。珍珠历史的时间表大致可分为三阶段:距今2亿年至1万年为珍珠自然形成阶段;距今1万年至17—18世纪为采珠史阶段;1888年至今为养珠史阶段。
 
        其实中国是世界上现在可考证的最早人工养殖珍珠的国家。养珍珠技术始于宋代,宋庞元英(1167年)著《文昌杂录》中记载了珍珠最原始的养殖方法:“据礼部侍郎谢公曰,有一养珠法,以今所作假珠,择光荧圆润者,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饲其开口,急以珠投之,濒换清水,夜置月中蚌蛤来玩月华,此经两秋即成珠矣。”从现在国内某些博物馆所收藏的宋代佛像珠,也可证明这一史实。这一简单养殖法,尽管当时尚未形成科学理论基础,但已与现代养殖法近似。我国历史上这一养珠技术比西欧17世纪中叶博物学家林标发明珍珠养殖法早约600多年。
 
        1880年御木本幸吉采用中国古老养珠法,将各种不同物质放入蚌体内养殖,结果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珍珠。1883年御木本幸吉克服了水质污染和红潮的干扰,成功地养得半圆形的钮扣珠。1905年红潮损坏了御木本幸吉的9万只贝,就在25年心血被毁之际,已濒绝望之时,却意外地在贝类肉体上发现有一伤口,用小刀探之,觉得内有一硬物,当剖开时,果然是一颗半圆形珍珠,在其他贝中找寻,又找到四粒,这些伤都在同一个部位—外套膜,结果养殖圆珠的奥秘终于被御木本幸吉找到了。自此以后,日本养珠业兴盛起来,这除了御木本幸吉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国家重视,鼓励养殖珍珠,并大量出口换汇。到l920年时,日本人尊称御木本幸吉为“养珠之父”。 日本天皇还御赠手杖一枝,而御木本幸吉这一名号更是早已闻名世界了。
 
        养殖珠发详地的中国,在13世纪时已从养殖一般珍珠发展到养殖像形珠,按中国的养殖法,将铅或锡制的菩萨核塞入产珠贝壳内,放在水中养殖,待1—2年后再将贝捞回取佛像珠。据史料记载从l3— 20世纪中国人以稳定的菩萨珠产量,在商业上获取了相当的利益。
 

中国珍珠之父

        中国珍珠养殖之父熊大仁教授的主要科技成就和贡献是对珍珠养殖的研究。 
        人工养殖珍珠最早起源于我国。我国宋代庞元英《文昌杂录》载:“谢公景温云:有一养珠法,以今所作假珠,择光莹圆润者。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伺其口开,急以珠投之。频换清水,夜置月中……经两秋即成真珠矣。”此后,劳动人民又发明了人工养殖佛像珍珠。
 
        人工育珠在中国失传后,本世纪初却在日本兴起。1890年,日本岛羽地方有一叫御木本幸吉的青年,用与我国古代养殖佛像珍珠相似的方法,将圆珠状珠粒粘在马氏珠母贝的壳内,于1893年养成五粒半珠状的珍珠,成为近代人工珍珠养殖的开创者。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改进,日本的珍珠养殖业迅速发展,到1928年已独霸世界珍珠市场。

        熊大仁立志要让珍珠养殖业在中国复兴。在日本留学时,他就着力于珍珠的研究,并注意收集有关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刻苦研究,不断探索,为重振我国珍珠养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谱写了我国人工珍珠养殖史的新篇章。

        指导我国现代海水有核珍珠人工培育首获成功
        珍珠国际市场上素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的说法,西珠是西方产珍珠,东珠是日本产珍珠,南珠产于我国南海,尤以合浦所产珠质最优。周总理十分关怀我国珍珠事业的发展,曾指示一定要把南珠发展起来。
1958年,中共湛江地委在名扬中外的合浦珍珠产地——广西北海(当时归属广东湛江地区)成立珍珠养殖场,商请时任暨南大学水产系主任的熊大仁,亲临指导,实行教育与生产相结合,专家与工人相结合。熊大仁接受邀请,带领水产系学生来到北海珍珠场开门办学,指导培育成功我国第一批海水人工有核珍珠。

        他编写了《珍珠的养殖》一书,从珍珠贝的生态,珍珠的成因,到珍珠养殖作业每道程序的操作技术要求,作了详尽系统的论述。这是我国关于珍珠养殖的第一本专著。
 
        1960年,北海珍珠养殖场终于养殖成功了我国第一批海水人工珍珠。之后,熊大仁和他的助手们又不断改进插核技术,使固核率和成珠率日益提高,为我国海水珍珠养殖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突破淡水无核珍珠养殖的技术难关
        1958年,广东水产学校教师吴教东曾进行养殖淡水有核珍珠的试验,取得初步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试验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广东水产学校和暨南大学水产系合并为广东水产专科学校后,1962年春,由熊大仁为技术指导,继续进行淡水珍珠的研究。 
        熊大仁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所育出的珍珠颜色洁白,光泽明亮,符合商品质量要求,攻克了淡水无核珍珠颜色灰白的质量问题。
 
        熊大仁等人的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河蚌珍珠养殖的复兴。1963年,熊大仁等人的研究成果论文《河蚌无核珍珠的初步研究》在中国水产学会成立大会上宣读,引起强烈的反响。此后,河蚌无核珍珠养殖技术在江苏、浙江、湖南等省大规模推广,使我国淡水珍珠养殖业迅猛发展,年产量已大大超过珍珠王国日本。 

        提高珍珠产量
        常规的珍珠养殖周期比较长,从贝苗养成可供插核的母贝需2.5—3年,插核后养成珍珠又需2.5—3年,整个珍珠生产周期需要5—6年,成为制约珍珠养殖业发展的一大原因。 

        1972年,在熊大仁的指导下,开展利用特选溶液处理外套膜小片缩短育珠期的试验。开始时用浓度为2%的溶液对外套膜小片浸泡3分钟后再植入育珠母贝,经过9个月的养育,结果珍珠层的平均厚度达395.72微米,最厚的达591.18微米。而对照组的珍珠层平均厚度只有299.45微米,最厚的也只有542.92微米。试验证实处理后的小片能加速珍珠的形成,并提高珍珠的质量,效果是显著的。此后熊大仁又进一步指导进行处理溶液浓度梯度的试验,经过6个月又25天的培育试验结果,优选出浓度为3%溶液处理过的外套膜小片效果最好,珠层平均厚度达404.97微米,最厚的达624.07微米。这样,1974年后,广东、广西母贝插核后养殖一年就可收获。两省普遍推广应用,经8—12个月育珠期,珍珠层厚度达1000多微米,超过外贸要求600微米以上的标准。
 
        特选溶液处理外套膜小片缩短育珠期试验成功,使育珠期由常规的2.5—3年缩短为1年,大大地加快了珍珠生产。这项成果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此后,于1978年,熊大仁又着手指导“珍珠贝早春育苗,缩短母贝养成期的试验”,再次取得成功。按常规,人工养殖珍珠贝,是在5—6月间捞取自然海区的幼贝,在养殖区附着放养养成,培育成育珠母贝需2.5—3年。熊大仁指导他的同事们,在冬末1月开始,选用人工养成或天然长成的母贝作亲贝,移养于饲养池内,控制水温,投足饵料,使亲贝性腺加快发育,提早成熟。亲贝经控温促熟强化饲养20—30天,用直接解剖法吸取亲贝精卵进行人工授精。受精卵在孵化缸培育成幼虫后,移放饲养池育成幼贝苗,从而提早到3月底或4月初就可下海养殖——谓之“早春育苗”。
 
        这样培育的贝苗下海后,比常规生产的贝苗生长快,次年春即可插核育珠,缩短母贝养成期1年左右,节省了人力物力,降低了生产成本,对促进珍珠生产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上述两项试验研究的成功,更激发了熊大仁在珍珠养殖研究上的雄心壮志。1979年,他提出了“工厂化育珠”的设想,即在室内进行从培育亲贝到产出珍珠的全过程人工养殖。这个设想后来在湛江水产学院珍珠研究室开展试验,取得初步成果。 

        为发展祖国珍珠养殖事业培养人才
        熊大仁从事珍珠养殖研究20多年,有两个系念终生的愿望:一是要赶超日本,把中国变成珍珠王国,他逝世前还在一个珍珠养殖培训班上说,中国不成为珍珠王国,我死不瞑目。二是给国家多产珠,多出口创汇,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他作过统计,每出口一吨珍珠,就可换回钢材3835吨,或日野牌4吨载重汽车304部,化肥18421吨,橡胶3500吨等等。
 
        熊大仁以发展祖国的养珠业为己任。不但以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指导解决了珍珠养殖中的一个个难题,而且深入沿海各地,走遍大江南北,大力宣传珍珠养殖的意义,推广珍珠养殖技术,培训珍珠养殖人才,使珍珠养殖业在中国大地蓬勃发展。 
        1960年,北海海水珍珠人工培育成功后,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也相继建立一批海水珍珠养殖场。熊大仁经常利用休假日,独自背着行李,到各养殖场去指导育珠技术,解决技术难题,使各省养殖场的育珠生产顺利开展。
 
        1978年,他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后,为考察发展水产养殖事业,足迹踏遍了祖国的江河湖海,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珍珠养殖。为了更好地发展祖国的养珠业,熊大仁用业余时间为各地培养了成百成千的珍珠养殖人才。从1958年始,到1966年止,他每两年举办一期珍珠养殖培训班,无偿为各地珍珠养殖场培训技术人员。打倒“四人帮”后,他更是深入各地,办班讲学。各地经他培训过的养殖人员,很多都成了技术骨干。


珍珠与财富

        珍珠给王者增辉
        自从被人类发现的第一天起,珍珠就以其稀世的美丽、罕见的润泽、高贵的品性及神奇的功效,成为权贵阶层竞相追逐的天下至宝。古往今来,拥有珍珠是每一个人的奢望,拥有稀世宝珠更是成功人士的标志,这是因为,珍珠与财富息息相关,拥有珍珠,就是拥有财富;拥有财富,就是拥有社会地位,拥有尊贵。

        在王权时代,珍珠只有一项功能,就是给王者增辉。

        在古罗马,珍珠是上流社会的身份标志,贵族身份的高低取决于珍珠的数量、大小和质地。在中世纪的法国,珍珠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只有贵族身份的人才能佩带,普通的黎民百姓是无福消受的,即使你有足够的钱买到它们。在英国的伊丽莎白时代,珍珠更是成为皇室的专用品。为达到独霸珍珠的目的,王室甚至不惜立法以限制庶民佩带。1612年,英王室立法说:除王室外,一般贵族、专家、学者、博士及其夫人不得穿着镶有金银、珍珠的服饰,亦不得将其使用在其他装饰之中。这样的条文在世界珠宝史上可谓是绝无仅有。
        在古老的东方中国,统治者对珍珠的占有也无出其右。
 
        汉大夫晁错写道:“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上就是皇帝。那么,“上”为什么要“用”这种“饥不可食”的东西呢?因为它们贵重,尤其是珍珠,作为天赐之物,得之不易,因而给晁错排在金、玉的前面,视作财富的象征。

        作为比金子还要贵重的珍珠,历来就是王者的专宠,更是他们刻意追求的至宝。《墨子》认为:“和氏之璧,夜光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良宝也。”

        对于昔日的皇族及士大夫来说,珍珠的主要作用是装饰,是炫耀。他们大多用珍珠装饰冠冕衮服、首饰、车乘,或用以殉葬等,将其视为尊贵与地位的象征。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皇室爱珍珠,臣下自然趋之若鹜,“富者以多珠为荣,贫者以无珠为耻”,一时间,朝野共珍,使珍珠身价剧增。

        据《列仙传》记载,汉高祖夫人吕后曾用五百金向会稽珠贩购买“三寸大珠”,视为至宝;鲁元公主听说后,马上出七百金购得一颗“四寸大珠”,与吕后比拼。

        《汉书》记载,在所有宝物中,汉武帝刘彻偏爱珍珠,“使人入海市明月大珠至围二寸以上”,“从河渚得大珠径数寸,明耀绝世”。

        《后汉书》记载,孝明皇帝乘车上的垂帘是用珍珠串起来的,皇帝冕旒的前后各十二旒,全由珍珠串成。皇太后、皇后及公主、嫔妃等谒太庙时所穿礼服,全都缀有珍珠,公卿列侯及其夫人皆以珍珠装饰,但用珠多少及珠的尺寸大小都有明确规定。
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占用珍珠最多者是帝王及嫔妃,其次是贵族及富室大贾。据史书记载,明太师严嵩被抄家时,从他家中宝库中抄出的财富令人瞠目结舌,单是金银珠宝首饰,就多达159副,计1803件,并有珍珠冠、珍珠头箍等多达数十件,每一件都是无件之宝。而对珍珠最为痴迷的清朝慈嬉太后,则更始创造了一个奇迹。

        对于大清国的慈禧太后来说,不管珠价多贵,都无法撼动她的爱珠之心。慈禧太后把持朝政长达48年,其间搜罗无数世间奇宝,珍珠的数量更是多不胜数。她好古物珍宝,生爱珍珠,死后更是少不了用珍珠殉葬。

        据《爱月轩笔记》记载,慈禧的尸体入棺之前,先在棺底铺上一层镶宝珠的锦耨,上镶珍珠12604粒,红蓝宝石85块,祖母绿 2块,碧玺、白玉203块;又盖一条绣满荷花的丝褥,上铺五分圆珠2400粒。身上穿着多层寿衣,仅金丝锈花衣和外罩绣花串珠褂两件,即用去大珠 420粒,中珠1000粒,小珠1500粒,宝石1135块。此外,慈禧还在胸前佩戴两挂朝珠和各种佩饰,用珠 800粒,宝石35块。身上所盖之被上有珠820粒,头上珠冠,冠上嵌一粒鸡卵般巨珠,重4两折125克,价值2000万两白银,为稀世之宝。

        除此之外,慈禧口中还含有一颗夜明珠,价值连城。然而,这些稀世珍珠非但未能使慈禧的灵魂得到安宁,反而成为她不得安寝的祸根。1929年,冯玉祥部将孙殿英下令盗墓,制造出震惊中外的东陵盗案,差一点将这位生前不可一世的西太后剥个一丝不挂。据有关报导,盗墓人发现,仅珍珠一项,就有2.64万颗之多。

        至于这些珠宝的命运,更是与慈禧生前的如意算盘大相径庭,因为它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流散于世界各地,成为社会各色人等猎夺的首选。其他不说,单是那颗装饰在她凤冠上的巨大珍珠,就可以书写出一部传奇。
        据1993年2月10日的《日本经济新闻》报导,一颗昔日去向不明的天然珍珠在日本露面,首次参展人工养殖珍珠成功100周年纪念大典。这颗大珠重约114克,名叫“亚洲之星”,据说正是慈禧凤冠上的那颗。传说它于约400年出产于波斯湾,先后成为印度莫卧儿帝国和波斯帝国的王室玩物,最后才给这位大清帝后顶在头上,带进了墓地。
 
珍珠与佛教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珍珠来自博大深邃的水域,她形似高远缥缈的皓月,光彩夺目,凝重圆润,典雅高贵,人们钟爱向往称之为珠宝皇后,视为权威、圣洁、爱情和友情的象征;在印度及藏传佛教中多派认为珍珠是唯一从肉体中生长出来的珍宝,将珍珠作为贴身的佩戴物;可以与过去佛、未来佛相通,祈福赐福、保佑平安。

        据《法华经》、《阿弥陀经》等记载,珍珠是“佛家七宝”之一。在佛教中,西天极乐世界就是用黄金、白银、青玉、珊瑚、琥珀、珍珠、玛瑙等铺成的。 

        印度人是较早认知珍珠的民族之一,佛教是因迦毗罗卫国太子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睡觉做梦而起源。印度贵族佩带的饰物梵语为“积由罗”,由各种珠宝编织而成。国内佛学界将其译为“璎珞”,就变成了佛像的专用饰品,所谓“法相庄严,璎珞璀璨”,珍珠自是必有之物。当然,除了装饰作用之外,珠宝还是“功能”的化身。所以“佛前供宝”之中少不了珍珠。印度更是佛教的诞生地。佛教有各种流派,有一派认为珍珠是惟一从肉体中生长出来的珠宝,将珍珠作为贴身的饰品,可以与过去佛、未来佛相通。人死后口含珍珠,以通天国。 

        1978年,我国在一座北宋古塔中发现的一件珍珠舍利宝幢,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人用珍珠堆砌而成的人间奇迹。宝幢是佛教中人用来存放舍利子的特制器皿,有须弥底、经幢、刹等三个部分组成,高约122厘米,有珍珠32000颗,颗颗由金银丝线串连,玲珑剔透,灿烂晶莹。整体设计更是巧夺天工,为世间珍品。 

        此外,它还配有一个由1200颗珍珠缀成的珠宝佛塔,由400多颗珍珠组成的各种盆景,如梅花、蓬莱仙境等。今天,在北京故宫还存放着一个珍珠佛塔,高约1.3米,塔伞用珠1000余颗,塔顶、塔肚及塔门等处用大珠293颗,价值难以计数。
上一篇:三、珍珠引起的战争    下一篇:一、中国珍珠简史
  评论留言 >>
了解珍珠
  保养 光泽  
  表皮 形状  
  规格
颜色  
佩戴知识
珍珠文化
珍珠文化
 
 联系我们
info@pearlcn.com
Tel:0755-25471800
 关于我们
深圳经营总部
广州体验店
 关于媒体
参展资讯
龙之资讯
 金价汇率
实时金价
实时汇率
订阅产品信息
请输入你的Email地址:

  

网安   企业身份认证 阿里巴巴诚信通会员 阿里巴巴(龙之珍珠) 网警

Copyright (C) 2008-2010 Dragon’s Pearl.All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35879号

公司名称:深圳龙之珍珠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贝丽南路金丽国际珠宝交易中心2C008号  P.C:518020